2017福建省两化融合大会即将拉开序幕,围绕着“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抢抓数字化转型发展先机”为主题展开论坛。政府权威解读,专家专业剖析,大咖精确诊断!在大会开始之前,我们先带你解读从微观层面看我国两化融合绩效产出。

 

 

企业两化融合建设成效持续显现

企业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可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加快供应能力和绩效增长、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推动提质降本增效,对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随着企业两化融合向较高阶段发展,两化融合对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是呈简单的线性增长趋势,而是表现为台阶式跃升及跃升后加速上扬的走势。

 

投入产出:我国企业两化融合投入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突破综合集成后两化融合绩效产出平均提升10%以上

 

1.投入——我国企业两化融合投入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我国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两化融合投入情况如图1所示,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图1 2017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投入情况

 

1)“财”的投入:充分持续的资金投入是两化融合推进的必要前提,不同规模企业相比中型企业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最大。明确的投资计划与合理的资金投入是两化融合中长期工作有效推进的保障。2017年,在企业两化融合的资金投入方面,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25%,而国外企业IT投入一般为营业额的1%左右,我国两化融合资金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差距明显。从不同规模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的差异来看,中型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最高,小微型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高于大型企业。目前,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主要处于两化融合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两化融合建设前期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2017年我国中型、小微型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分别达到0.29%、0.27%,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8%。相较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建设起步较早,经过前期的积累,正逐步进入两化融合效能效益的显现期,2017年我国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22%,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具体如图2所示。信息化投入主要包含信息化建设投入和信息系统运维投入,两化融合不能“重建设,轻运维”,信息系统建成后,系统运维管理和优化升级的缺失会导致系统作用的逐渐贬值,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为33.4%,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2 2017年我国不同规模企业信息化投入情况

 

2)“人”的投入:“业务+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求。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由于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等的引入,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对“业务+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2017年,在企业普通员工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会进一步加大既要熟悉业务、又要懂信息技术的人员投入,目前我国企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增加的用工占比平均水平为6.4%,其中大型企业较高,达到6.5%,具体如图3所示。在企业中高级领导设置方面,2017年,我国设置信息化专职中层、高层领导的企业占比分别为43.5%、28.7%,且我国众多企业要求信息化中高层领导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企业的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具体来看,随着企业体量的增大,对信息化专职领导的设置也愈加重视,2017年我国大型企业设置信息化专职高层领导的企业占比为48.7%,分别较小微型企业、中型企业高出11.5、23.9个百分点。若认为设置信息化专职高层领导等同于设置CIO(首席信息官),根据公开数据,2017年日本的CIO设置率为29.5%,与我国的情况基本一致,具体如图4所示。

 

图3 2017年不同规模企业通过两化融合新增用工占总工数比例

 

图4 2017年不同规模企业信息化主管领导层级情况

 

3)“物”的投入:我国企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基础不断夯实,底层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薄弱是当前的普遍短板。工业生产设备设施和ICT设备设施是发展两化融合的软硬件基础。硬件投入方面,近些年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投入,2017年,我国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占生产设备总资产的比例平均达到49.8%,较2014年增长11.2%,具体如图5所示。但具体来看,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7年我国企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率为44.8%,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为39.0%,应用普及尚不足一半。软件投入方面,工业软件是新型制造体系的“软装备”,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黏合剂”,建立新型制造体系,实现企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方面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离不开各类软件的支撑。根据软件用途不同,将常用的工业软件分为经营管理类、产品研发类和生产控制类[1]。目前我国ERP、CRM等经营管理类软件和CAD/CAE/CAP、PDM等产品研发类软件的普及率显著高于MES、CAM等生产控制类软件,六成左右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经营管控类和产品研发类软件,但是应用生产管控类的企业仅为三成,大型企业三类工业软件的普及率均超过60%,具体如图6所示。

 

图5 2014-2017年我国自动化生产设备资产占比情况

 

图6 2017年全国及各规模企业工业软件普及情况

 

2.产出——企业突破综合集成后两化融合绩效产出平均提升10%以上。随着两化融合的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效益效能会逐步显现并持续扩大,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加快供应能力和绩效增长、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推动提质降本增效,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当企业两化融合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时,能够实现两化融合效能效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17年,19.3%的企业两化融合进入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发展阶段,比其他阶段企业竞争力高出15.1%,经济社会效益高出13.2%。具体来看,我国企业的产品合格、客户满意、业务效率、财务效率、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经济效益指标均随着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跃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如图7所示。

 

图7  2017年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绩效产出情况

 

3.投入&产出——随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企业更加重视两化融合投入,产出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我国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水平比单项覆盖及以下阶段企业高出21.7%,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40.0%。2017年,我国处于起步建设和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25%,当企业突破综合集成达到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后,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0.28%,提高了21.7%。两化融合有效发挥了扩大器和倍增器的作用,信息化投入的小幅增长带动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升,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达56.3万元,与单项覆盖及以下阶段企业的40.2万元相比,提升了40.0%,具体如图8。

 

图8  2017年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的两化融合投入&产出情况

 

效能效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供应链集成运作、生产管控集成水平的不断加强,带动了企业研发创新活力、资源配置水平及业务效率的大幅提升

 

企业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关键应用、治理体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内容,找准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和价值点有助于精准施策,提高投入产出绩效。数据分析指出,综合集成是当前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所在,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供应链集成运作、生产管控集成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活力、资源配置水平及业务效率,是扩大企业两化融合效能效益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

——实现产品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能够有效缩短创新周期,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信息通信技术在产品需求识别、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等业务环节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应用的不断深入与延展,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持续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新产品供给,快速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与未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控的企业相比,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间业务集成的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周期由169.7天缩短至123.2天,下降了27.4%,具体如图9所示。

——实现供应链集成运作能够大幅提升经营绩效,可显著提高按时交货率和库存资金周转率。企业供应链管理一般涉及物料采购、原材料库存、生产管理、产成品库存、产品销售、产品配送等六个主要环节,企业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有效集成,可以推动企业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产供销集成运作,有助于企业建立精准采购、定制生产、精准配送等生产模式,优化企业按照客户订单进行精细化、柔性化生产组织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按期交货率、库存资金周转率。数据分析显示,实现供应链集成的企业,按期交货率和库存资金周转率分别达到96.2%、14.9次/年,较未实现供应链集成的企业高出10.3%、16.4%,具体如图9所示。

——生产管控集成可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有效提高企业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和产能利用率。为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合理调配有限的生产资源,不断提升生产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生产管控集成水平的提升,生产管理层与底层设备层之间的信息双向传输通道逐步打通,生产管控形成闭环,企业对生产资源的管控与配置能力持续加强,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数据分析显示,实现生产管理与控制全面集成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和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分别为87.1%、86.2%,分别较未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高出13.1%、7.1%。生产管控集成已成为企业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提升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具体如图9所示。

 

图9 2017年实现&未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供应链集成、管控集成企业两化融合绩效产出情况

 

 

价值体现:上市企业普遍重视两化融合建设,且其价值创造能力与两化融合水平显著相关

 

 

上市企业两化融合的人财物投入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人员投入上的领先优势最为显著。对工业企业中的上市企业两化融合投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财”的投入方面,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比为0.27%,较全国平均水平高8%;在“物”的投入方面,上市公司底层装备的数控化和联网化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左右,ERP、PDM、CAM等主要工业软件普及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左右;在“人”的投入方面,与“财”、“物”投入相比,上市公司更加重视两化融合软实力的投入与提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两化融合中高层人员的培育和使用的领先差距接近1倍,75.1%的上市企业设置了专职的信息化部门,50.4%的上市企业设置了专职的信息化高层领导,具体如图10所示。

 

图10 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两化融合投入与全国整体对比情况

 

上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已集中进入了由集成提升向创新突破过渡的阶段。2017年,与非上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集中分布在20-40分之间相比,我国上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集中分布在60-80分之间,上市企业化融合平均水平达到62.4,47.1%的企业两化融合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远高于全国水平19.3%,当前发展的关键是由集成提升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过渡,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2017年上市企业与全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对比​​

 

上市企业的企业价值与两化融合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化融合是上市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两化融合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巨大推动作用。以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上市企业市值与其两化融合水平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上,整体来看,上市企业总市值与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302;分板块来看,除创业板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企业总市值相关性较弱外,上证主板、深证主板、深证中小板的企业市值与两化融合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如图12所示。

 

图12 上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市值相关性分析

 

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上市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市值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愈加显著,并且相关水平越高。不同板块上市企业体量整体上呈现出创业板、中小板、主板递增的趋势,同时在95%的置信水平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与企业市值的相关性也呈现出创业板不显著、中小板和主板显著,显著性水平提升(创业板和中小板P值分别为0.4530、0.0009,深证和上证主板P值均为0.0000),且相关系数递增(创业板、中小板、深证主板、上证主板相关系数分别为0.0526、0.1787、0.3582、0.5605)的趋势,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上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企业市值相关系数

 

 

 

数字化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并非一日之功。持续的数字化投入固然可累积提升企业管理运营能力,但如何转化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跃升,仍需寻找最佳实践与可行路径。

更多精彩分享尽请期待2017年福建省两化融合大会